來源:南方電網
12月4日,廣州市荔灣區西塱村大橋西園巷,廣州供電局正在應用現場建筑3D打印技術建設配電房,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該技術運用先進的計算機和控制技術,將傳統的砌磚、澆筑等人工工序轉變為工業自動化打印方式,大幅度提高施工質量和效率。同時,3D打印配電房還可以改善施工環境,實現綠色低碳建設,大大降低對環境和市民的影響。3D打
印配電房是智慧建造應用于電網建設的一次探索,其“綠色、高效、智能”的建設模式將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
廢料產生量減少六成
施工現場,廣州供電局的現場電腦操作員正在借助計算機軟件平臺的技術參數設定,控制配電房打印進程。當調制混凝土通過材料輸送機器運輸到打印頭后,根據事先設定的參數,將完成配電房纜坑、設備基礎以及墻體的智能建設
。廣州供電局基建部科長吳小飛介紹,3D打印電房運用三維數字設計,把設計圖紙轉換成3D打印程序進行高精度打印,只需要一臺建筑3D打印機和1名操作員,2—3名普通工人的輔助,就可以完成1棟配電房的施工建設。
一次性成型,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3D打印配電房擁有傳統工藝不可比擬的優勢。機械施工代替人力施工,將大大降低人身安全風險。從電房基礎開挖、3D打印至電房裝修完成全過程施工工期低于35天,比傳統框架結構工藝
縮短30%,施工人員數量減少約50%。
使用3D打印技術建設配電房可實現綠色環保施工。據介紹,3D打印替代傳統的砌磚、抹灰工藝,降低建筑粉塵污染,減少霧霾,現場文明整潔,廢料的產生量減少六成以上。每萬平方米產生建筑垃圾不超過200噸,低于綠色建筑標準
每萬平方米300噸的指標,在滿足綠色建筑標準的基礎上,再提升約33%。
同時,整個建設過程中,墻體、房內電纜溝及變壓器基礎的3D打印工期約3天,可明顯減少施工對周邊環境、居民的影響。
編制電房3D打印建設標準
多年以來,電力設施的土建建設主要采用傳統工藝來完成,建設周期長、成本高、用工量大、產生的建筑廢棄物多。電力系統中的集油池、電纜溝等結構復雜,難以施工,工作人員經常要在極其狹窄的空間內作業;電力設施分布面
廣、布局凌亂,不利于建設資源的統一調配和管理。
歷時半年,廣州供電局與建筑打印科技公司進行多次技術交流,組織了專家論證,在原來建筑3D打印技術標準基礎上編制了電房3D打印驗收校準,并于12月初率先實現全國第一套電房的3D打印建設標準。未來,廣州供電局將把3D打
印技術逐漸推廣到電網建設的其他方面,把電力設施建設與高新技術相結合,讓高新技術更好地為電網建設服務。 |